人生的意义,在于心灵的平静

青果文志:


文/Q乾


女人有月经,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,心情烦躁,悲观失落。男人一个月,也会有那么几天,莫名的感觉堵的慌,于是,想人生的意义,发现自己毫无价值,活着的意义何在?尤其是这两年,事业不顺,感情受到压抑,压力增大,那几天就越发的延长,情绪蔓延极快。宝宝心里苦啊,但宝宝又不能说,一个哑巴忍着黄连的滋味儿。

于是,有一天听到蒋勋的声音,沙哑中略带磁性的声音很吸引人,娓娓道出红楼梦中一段关于宝玉参禅的故事,想到当年我读红楼梦的情景,若隐若现。

那是一首偈:你证我证,心证意证。是无不证,斯可云证。无可云证,是立足境。

谁能达到是立足境的地步呢?我思考起人生。关于人生,最怕的就是不懂,越明白一点,就活的越自在。

苦尽甘来,关键是受的住。做事生活不能太急,急了就想挪窝,那是水性,水性的人一生漂水上。不挪窝,静等花开,这是木性,像树,十年树木才成材,在于根扎的深,细根跟砂石土壤抗争。最后才能抗风雨,不动应万变。

后一种人在于心灵强大,但练到心灵强大不容易。吃十年苦,最后嚼出甜味儿。

水性的人也不是不好,商人惯于漂泊,他们需要水的智慧,这叫智者乐水。但我选择木性,不是喜欢,而是性格使然。

历史中我最羡慕两个人,一个是晋朝的谢安,前半辈子打天下,功成名就;后半辈子隐居起来。然后别人就崇拜他,认为他一生处处成功。另一个人就是陶渊明,一开始,天下对他就什么都不是,那就没啥可争的,不惑之年大彻大悟,其实他不穷,小富即安过一辈子。生前也没留下名字,写那么多诗也不是让别人看的。但你要说他怀才不遇,那就又错了,他活着的时候就很自在了。

谢安是水性,汹涌澎湃,最终归入大海。陶渊明是木性,所以叫五柳先生。

中国人的思维就是这样,在文化的幼儿期,就开始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。也更容易分出不同的思想。

儒家之人讲求秩序,君君臣臣,父父子子,纲常伦理,个人有个人的位置。宝钗是这种人,她就很一本正经的认为,男人长大了就要必须担负起家庭,这还好些。她还认为,男人就要把经世学问念起来,修身齐家治国,然后平天下。什么年龄必须做什么事情。一切都有原则,这叫必须。女人必须相夫教子,读再多书反而坏了心灵,总之,也是有必须做之事。

但叛逆过的少年都懂什么是老庄。国王请庄子做宰相,庄子竟然不做。在多数人眼中,这是奇葩,功成名就啊,治国平天下啊,这么好的机会,庄子说,宁愿当只趴在污泥中的乌龟,这叫曳尾涂中,享受自由自在。他打破了必须做的界限,世上有另外一种活法。

其实,很多人都知道,这个故事是庄子,或者他弟子杜撰来的,根本没有人请他做宰相,他只是借这个意思表达他的人生观。

现代人的生活,没有那么多大是大非,把他们的思想转化成平常人的生活经,也就是:其实并不全是必须要做什么事。必须要做这是儒家思想。什么不做这是道家思想。你又选择那种种呢?我还是选择后者。

什么都不做,就是无为,生活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。树在哪里分叉,在哪里拐弯,你知道吗?不用知道,它长成什么样都是树。何必非要他长成材,成材的树最后都要被伐掉,随意自由长的树反而活下来,这就是无为而有为。这就是了悟。

转念一想,我需要思考人生的意义吗?有时候反而是庸人自扰。

再来看宝玉参禅的偈语。无可云证,是立足境。不去证明意义时,就找到立足之地了。宝玉以为自己悟了,于是抛开和湘云黛玉宝钗一众姊妹的纷扰,回自己斋里午睡去了。独闭空斋画大圈。

黛玉看见,就嘲笑他“悟”了。继续拷问他人生的意义。至贵者是“宝”,至坚者是“玉”,尔有何贵?尔有何坚?

宝玉愣住了,是啊,如果自己找到了立足之境,又如何守得住呢?

黛玉告诉他:无立足境,方是干净。没有立足的地方,也就彻底没有了纷扰,那才是干净纯粹的心灵。自己毕竟还是庸人,达不到那种不去思考人生意义的境地。

后来宝钗又补刀,告诉他六祖慧能的故事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

这故事不过是玩弄哲学罢了,年轻人心里都在不断辩证,我该怎样活着呢?谁又真可能不去思考?彻底摆脱人生苦短?所以是,越长大,越想的多,越迷茫,越不知所措。我们应酬的事情也多了,也要关照社会了,不能活在伊甸园一般的大观园里。走出来一看,当年自己太傻太天真!

于是开始追求成功。很多人都被成功误解过,并且到头来又会感觉自己活的很失败。

如果你打破了成功观,你就高兴了。什么样的人生才叫成功?有人认为是财富。有人认为是自由。有人认为是爱情。家庭。事业。也有人认为是心灵的自足,即平静的内心,不再要求外事外物干扰自己内心平静。你是哪种?我还是选择后者。

获得幸福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抗争,不择手段取得胜利,功成名就。一种是心灵找到平衡,最后归于宁静。贫穷或富裕,坎坷或平顺,都如过眼云烟。

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得到的。这些都是外物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所以生前不管得到的是好的,还是坏的,都坦然接受。人生不在于争取好的,而在于把坏的变成好的。或者说,好与坏没有一条清楚的界限。大多数人都认为,便利自己的就是好,不便利自己的就是坏。有这种观点的人就容易受自己的观点束缚,打不开心胸。一老头儿子腿瘸了,别人都替他伤心,他却说这是好事,他就是要反其道而行,打破好与坏的界限。后来征兵,他孩子因为腿瘸就没有上战场,最后上战场的年轻人都死了,他儿子却活下来了。

古时候有个人叫接舆,这人很怪,做了坏事,别人指责他,他一点都不悲伤。这还好,估计会有人说他乐观坚强。怪的是有一天他做了好事,别人来鼓励他,说你好好干,将来大有前途,他却并不听那人的夸赞,仍旧我行我素。这叫举世非之而不加沮,举世誉之而不加劝。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你错,你却不沮丧,全世界的人又都夸你,你又不勉励自己进步。这样,境界就有了。九百年后,西方有个人叫但丁,他说,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说去吧。他们的想法一样。你说乐观为什么也得看淡?因为乐观到了极点,思想也是受到限制的。凡事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,经常笑的人不一定高兴,经常不笑的人也不行定就悲伤。

小孩子总是被别人比,但小孩子不懂什么是不在意。大人懂了,如果有人说大人不如别人,大人会不在意,不在意了还怕比较吗?

想到这里,我的心情慢慢舒展,人生如果真有意义,那就是得到心灵的平静吧!



文章推荐:  VOL.131《我们必须恋爱 Ⅲ》 


(┐「ε:)_  『青果,小众青年社区』   _(:3 」∠)_ 

边缘群体的万事屋,接纳、分享新奇或深刻的野生亚文化

评论
热度(23)
© 局外人 | Powered by LOFTER